网站首页→研究所简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简介
时间:2021年3月23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具有70多年的玉米研究历史。其前身始见于1948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农事试验场农产系普作组成立玉米育种课题,后来扩编成玉米研究室,到1984年成立玉米研究所。1986年经中央农业部批准成立为全国春玉米研究中心。1995年实行"育繁推加销一体化",成立吉林省农科院玉米中心,下设玉米研究所、玉米种子生产部、销售部。1999年4月,院成立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兼并原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成立"北方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发中心",实行院、公司双重管理。同时栽培研究纳入吉林省农科院环境资源研究中心。北方中心下设品种资源研究、品种评价、5个育种研究室、4个异地育种站。2004年,中国农业东北创新中心成立后重新确立了玉米育种以创新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2009年,玉米所进行改组,下设品种评价与资源创新及4个育种研究室。"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全国农业技术开发十强研究所;"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和成果转化十强研究所;"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

  

  玉米所是我国玉米育种优势科研单位,育成首个双交种和单交种,开创了东北杂交玉米新时代,共育成吉单系列品种182个,获国家省部级奖励43项,其中国家奖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合同经费5249万;育成新品种33个,其中国家首批8个机收籽粒国审品种吉单66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唯一玉米品种,引领我国玉米生产方式重大变革;构建以玉米单倍体等为代表的现代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突破诱导系选育、高自然加倍研究等关键技术环节,“吉黄诱7号”填补了我国高频诱导系及无幼苗期鉴定标记的空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11项,制定标准8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95篇。


  玉米研究所是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农业部东北中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公主岭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具有现代化科研设施及综合试验基地,实验室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拥有遗传分析仪、核酸质谱基因分析仪、植物活体影像系统、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250余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0台(套),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在吉林公主岭、海南乐东等地建立了试验基地,拥有设施完备的试验地60多公顷,包括玉米单倍体工程化育种圃场3公顷,抗病鉴定圃场1公顷,低氮鉴定圃场1公顷。作业室、常温种子库、低温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库等设施2400平方米。


  玉米所设玉米新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单倍体育种技术、育种技术、品种测试与示范4个研究团队。现有职工66人,其中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14人,博士7人,硕士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成员2名,省高级专家2人,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人,获省劳动模范1人。整合院育种、资源、植保、栽培领域学科优势建立的院玉米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具有科研单位特色的玉米商业化育种合作攻关模式,荣获由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评选的“全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称号。


  目前,玉米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围绕东北区域玉米增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以不断培育有竞争力的玉米优良新品种为核心,围绕高产、优质、抗逆、机械化、安全的育种目标,加强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建设;开展单倍体育种、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玉米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构建科学、高效、实用及可规模化应用的现代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优异种质发掘与创新研究,为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育种技术、新品种区域测试及评价、示范与展示等研究;开展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以吉林省为中心、主要服务于北方春玉米区的玉米育种及相关技术的区域创新平台。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